
圖片來源:鍾士為
馬來西亞意想不到的潛力股
一匹亞洲黑馬,正悄悄逼近台灣。它的競爭力一舉超越韓國, 更成為東協經濟規模僅次印尼、泰國的第三大國。 未來一年,它將是台灣的貿易對手,還是亮眼新朋友?
二○一四世界經濟論壇(WEF)的全球競爭力報告出爐,一匹亞洲「黑馬」,成為焦點。
它是馬來西亞。在本次評比中一次躍進四名,名列全球前二十。同時一舉超越韓國,在亞洲名列第五、在東協僅次於新加坡;'與台灣(第十四名)的距離,更是愈拉愈近。
十年前,亞洲金融風暴後,馬來西亞還是人均GDP不到五千美元、GDP遠不如城市國家新加坡的開發中國家。近五年來,它卻能以飛快的速度急起直追,不僅是東協經濟規模僅次於印尼、緊追泰國的第三大國,人均GDP五年內更較十年前翻了一倍。
IMF看好馬來西亞在一九年經濟規模再翻倍,成為東協第二大國,同時人均GDP也將超過一萬六千美元,正式邁入已開發國家之列。
敢改!不賺「輕鬆錢」
從破產邊緣到東協明珠,馬來西亞如何做到?
敢改、敢等、敢給的經濟轉型計劃(ETP)是箇中關鍵。
「只靠輕工業和天然資源輸出,馬來西亞永遠無法成為強國,」這是一○年馬來西亞首相納吉宣布經濟轉型計劃時的名言。
當時金融海嘯剛過,全球資金隨著寬鬆美元,蜂湧進入亞洲和原物料市場。身為全球第一大橡膠、錫、棕櫚油的出產國,同時也是亞洲重要原油輸出國的馬來西亞,大可「躺著數錢」,大賺出口財。
擁有英國諾丁漢大學工業經濟學士學位的首相納吉,卻看到馬來西亞再不轉型升級,將無法走出「中等收入國家陷阱」。
他利用當時的寬鬆資金,大膽舉債,宣布十年投入四千四百億美元,進行經濟轉型計劃,要讓馬來西亞二○二○年人均GDP超過一萬五千美元,成為高所得國家。
在經濟轉型計劃中,馬來西亞政府訂出十二個國家關鍵經濟領域(NKEAs),包括發展基礎建設、石化和電子加工業能向上游升級、扶持觀光及醫療照護等新型服務業。
「我們看得早,四、五年前全球熱錢聚集東南亞時,馬來西亞看到機會,將資金引導到產業轉型和所需的基礎建設,是如今即使QE退場,馬來西亞仍繼續成長的關鍵,」曾在納吉內閣擔任多項要職的馬來西亞國際貿易及工業部副部長拿督李志亮,接受《天下》專訪時說。
馬來西亞的產業升級、經濟轉型,背後更有超過十年的金融改革、運輸規劃為後盾。
敢等!金改十年見成效
一九九八年亞洲金融風暴時,馬來西亞是重災區。當時的馬來西亞首相馬哈迪,卻拒絕IMF的有條件金援,反而趁機啟動國內金改,在政府主導下,由資產體質較好的銀行收購破產銀行,花了近五年,成功止血。
當時的併購,也讓馬來西亞境內原先多達四十七家金融機構,變成如今以馬來亞銀行、聯昌國際銀行等八大銀行為主。
馬來西亞的金改過程中,不無爭議,例如,聯昌國際銀行是由現任總理的親戚經營。
「但單從金融市場論,當時的併購,讓馬國如今的金融體系足以支撐各項基礎建設和產業轉型,更在東協開枝散葉,足以和新加坡、香港的區域銀行競爭,」熟悉馬來西亞金改過程的前財政部副部長拿督林祥才說。
金融改革之外,馬來西亞也在八年前,大幅重整航運為主的交通建設。馬來西亞第一大港巴生港,就是最著名的例子。
○五年底,馬來西亞大刀闊斧興建基礎建設,並強制規定,將全國天然資源出口,先集中到巴生港,再向外輸出。讓這個佔據麻六甲海峽重要位置的深水港,運量逐步提升到足以和鄰近的新加坡競爭。
十年過去,默默無名的巴生港,如今已超越高雄港,成為全球貨櫃吞吐量第十二大港。
暨南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陳佩修指出,內閣制的馬來西亞,由巫統為主的國民陣線長期執政,儘管有權力過於集中、族群政策傾斜等問題,在重大政策上,卻能進行長遠規劃。「敢等」,造就了今日的繁榮。
敢給!全球高薪搶人才
國土面積是台灣四倍大、人口僅比台灣多出五百萬人的馬來西亞,人才是一大考驗。
尤其,馬來西亞緊鄰新加坡。過去兩地白領平均薪資差了將近五倍,人才長期外流,更是馬來西亞政府的痛。一一年,世界銀行報告指出,馬來西亞人才外流問題嚴重,平均每年有三萬名勞工外流,其中二五%是專業白領菁英。
當年,馬來西亞政府立刻因應,總理署成立「人才部」(Talent Corp),並推出「專才回流計劃」。政府大方補助,一方面在特定產業中補助企業獵才,一方面也用超低所得稅、甚至免稅,吸引外國專才回流馬來西亞。
專才回流措施之外,馬來西亞還推出「第二故鄉」計劃,吸引富有的外籍菁英、退休族,用投資移民的方式,取得馬來西亞永久居留權,同時享有低稅優惠。
台灣的敵人或朋友?
「專才回流」、「第二故鄉」等政策,不無公平性爭議,但「敢給」的馬國政府,卻很快扭轉了人才外流的局面。短短兩年間,馬來西亞人才外流情況由負轉正,更在二○一四年瑞士國際洛桑管理學院(IMD)人才競爭力評比中,竄上第五名,一舉超越香港、新加坡和台灣。
馬來西亞這匹黑馬的崛起,對台灣而言既是機會,也是挑戰。
最大的機會,在馬來西亞經濟轉型,向產業列上游移動的過程中,對石化、電子、精密機械的需求若渴,並祭出各項優惠措施;加上相對東協各國先進的基礎建設,是相關產業台商,佈局東協的新熱點。
近三年來,台灣、馬來西亞雙邊貿易成長近四成,就反映了台灣對馬石化、鋼鐵、電子業的投資增加,伴隨而來的貿易增溫。
但另一方面,馬來西亞以新加坡為目標,急起直追,也形成人才、金流的磁吸效應。甚至假以時日,終將成為台灣在資訊科技產業出口的競爭對手。
- See more at: 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6...
全球營運總部
電話: 0800-096-699
傳真: 02-2515-2121
信箱: service@estateap.com
地址: 台北市中山區南京東路三段68號5樓